中文 ENGLISH

同室切磋共进步 比翼齐飞姐妹情——中西医结合系汪军、俞瑾副教授侧记

发表时间:2011-05-23 阅读次数:1279

 

(一)
       熟悉中西医结合系的同志都知道,该系青年教师队伍中,汪军、俞瑾副教授是十分有才华的两位。说起她俩的相同(相似)之处,那有许多方面。例如,她俩都是上医大药理专业培养的优秀生(汪96届,俞97届),她俩都是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以后再在工作之余攻读学位(2005年同获硕士学位,汪2010年获博士学位,俞2011年将答辩);她俩长年同在一室办公(同室还有一位药理专业的大师姐王彦青);她俩先后公派出国进修一年(俞2006年,汪2007年)并按期返校;她俩先后经过医学院及学校严格考核,在竞争中胜出,晋升为副教授(俞2009年5月,汪2009年12月)等等。
       要说她俩的差别,那也有不少。俞瑾奇瘦,汪军不胖;俞瑾性急,汪军性平。她俩都有一个独生子女,汪军儿子刚入初中,俞瑾女儿已小学五年级。
       说了这么多的相同(相似)与不同,那么她俩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这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同室切磋共进步,比翼齐飞姐妹情!
(二)
      前面提到,她俩于96、97年留校后,认认真真搞教学,兢兢业业做科研。汪军一直从事针刺改善创伤应激致免疫紊乱的机制研究,沿着师兄师姐的总体思路深入做下去;俞瑾开展针刺改善实验性抑郁症的机制研究新课题,成了该课题的“元老”,但开始进展并不理想。同时,她俩还完成恋爱、结婚、生育的终身大事,由一名专心读书的小姑娘升格为妈妈级的教学科研人员。进入新世纪后,她们虽然都顺利晋升为中级职称,但自觉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于是开始了一场你追我赶、相互促进、共创佳绩的友谊竞赛。
       2002年,她俩商定了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计划。就在同年,大师姐王彦青从日本完成博士后培养两年计划按期返回,与她俩同在一个办公室。王彦青(92年药理班本科毕业)比汪军高四级,但已成功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三阶段的正规学习和培训,同样也是妈妈级的青年教师。她的榜样对她俩更是现实的冲击。王彦青为人热情、心地善良,满腔热情地帮助两位小师妹,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2005年她俩以优异成绩成功申请获得硕士学位。在此基础上,她俩又发起了攻博、出国进修及晋升副高三位一体的新奋斗。
 (三)
       平心而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学位、出国、晋升这三者都十分重要,很难事先刻意地排出孰先孰后,而要善于抓住机遇,谋求全面发展。2005、06年,汪军、俞瑾先后考取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学科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接着,俞瑾先于06年找到一次公派出国进修的机会,她在美国纽约血液中心从事免疫学研究,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理论和技术方面进步甚快。她凭着一股搞科研的冲劲,一年之内先后完成了4篇论文的工作量,其中两篇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名义发表在血液学的权威期刊“BLOOD”之上(均有复旦大学的单位署名),充分体现出她的优秀科研素质和顽强拼搏精神(当然,付出的代价也不少,本来瘦小的身材,体重又掉了好几斤!)。
       汪军也不甘落后,于2007年初办妥公派出国手续,赴美国芝加哥进修一年。她虽然未能获得像俞瑾那样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发表多篇文章,但也实实在在地学习了许多神经科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她在回校后,成功地制作了EAE(多发性硬化症,一种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病)模型,还将国外学会的脑内分离小胶质细胞进行培养等技术,用于以后的课题研究,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出国培养固然重要,但对于做好博士学位论文来说,毕竟不是直接的环节(除非是有针对性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她俩也深知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于是在回国之后,更是集中精力投入自己的课题研究。
       前面提及,俞瑾从事的针刺抗实验性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课题组初创期间只有一个半教师(俞瑾,加上吴根诚老师至多算半个),但经过不懈的努力,该课题组努力培养优秀博士生,现已发展成为3名教师、3名研究生加2名本科生。该组已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还承担了国家973子课题1项,目前已成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学科新的发展生长点之一。
       汪军则继续深入开展针刺与神经免疫的研究。这一课题组规模不大,但也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的两项子课题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2010年汪军执笔对以往的工作做了课题总结,申报获得了中国针灸学会科技三等奖。
       汪军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及发表SCI论著方面抓得很紧。2010年获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内容撰写成3篇SCI论著均已发表,成为在职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好榜样(尽管医学院没有这样的规定,但该学科负责人认为,在职教师理应比一般的三年制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俞瑾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力争把实验做得更圆满,发表更高影响因子的好文章。
 (五)
       除了科研,,她们俩还分别担任系主任助理,协助系领导分管有关工作。汪军一直是教学助理,分管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她认真细致,受到医学院教学办负责老师的赞扬;也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为受到研究生院的成果表彰;她开始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实现了本单位这方面的零的突破。
       俞瑾在担任工会小组长期间,认真负责,努力创新。后担任系主任助理,分管研究生培养。她一丝不苟,做到上情下达,上下沟通,把学院的意图及时下传,提醒各位导师及研究生按学院节点做好各项工作,受到大家的赞许。
       她们俩还积极承担八年制学生的课外导师工作及本科生申请科创计划的导师工作,已有多批学生取得科创申报的成功,包括望道学者、正谊学者等等。俞瑾还主动报名担任研究生班的兼职辅导员,成为医学院研工组内少数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之一,受到学院分管书记的表扬。
此外,王彦青作为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经常将有关实验室管理任务分配给她俩,她们则全力配合。汪军把移液枪——这种最重要的实验器具管得井井有条,而俞瑾严格管好细胞培养室,带教了多名新手。大家同心协力,力争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搞上去。
       总之,这些工作也要花费她们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她们明白,这对于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有帮助的。
(六)
       平日她们俩在办公室里除了讨论教学科研,还抽空交流生活常识。加上王彦青,她们说得最多的是育儿心得,真是甘苦备尝,五味俱全。三家的孩子也喜欢一起玩,假期里还会串门。
       就这样,汪军、俞瑾两姐妹,在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这一并不宽广的天地中,友谊胜于竞争,互助胜于比赛。十多年来,她俩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互相鼓励,取得双赢。俞瑾作为大学生期间的共产党员,还是汪军的入党介绍人。
       这些年来,她俩的进步和成功,也说明了良性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善于规划自己,善于用切切实实的努力证实自己,这就是取胜之道。
    当然,她俩的成长路程还很长,但是这些经验对于她们自己和更多的青年教师,都是有启示意义的。
 


                                                                                           撰稿:米文丽、吴根诚;摄影:王彦青
                                                                                                             2011年5月23日

williamhill官网中西医结合学系 copyright © 2014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