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论坛”在中国上海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24-01-11 阅读次数:296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24年1月5日-7日,“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论坛”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院科研二号楼负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中心主办,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和上海市针灸机制与穴位功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本次会议主题:中西结合,传承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特邀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主题报告涵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科研院所团队建设、科学研究新进展及新技术与新方法等共性问题,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未来建言献策。



   会议的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中心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长王彦青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朱同玉院长、复旦大学及上海医学院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学科办公室主任吴骅、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威、上海市针灸机制与穴位功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夏螢分别致辞。各位领导深情回顾了生理学家徐丰彦先生、学科奠基人曹小定先生对上医的针刺研究、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在学科建设服务方面,从曹先生、吴先生到王彦青教授,长期担任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秘书长,服务全国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各位领导殷切期望,新成立一年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中心在董院长带领下,在王彦青教授等七零后、八零后骨干支持下,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大力推进学科力量整合,推进中西结合研究院实体化,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开展合作交流,多做循证医学研究和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机理研究,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学科建设,祝福上医中西医结合学科再创辉煌。



随后,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董竞成介绍研究院概况,董院长从复旦中西医学科学术发展中心定位与职能、学科研究基础和发展成果、学科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等方面对中西医学科学术发展中心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中西医学科建设的亮点和特色并剖析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未来的学科发展规划提出设想。中西医学科学术发展中心将在学校和上海医学院的领导下大力推进中西医结合一流学科建设。


大会主题报告

论坛一 学贯中西,共谋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


1. 从生命早期诠释全生命周期健康


   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荷凤院士从基础到临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假说,对精/卵源性疾病的代间及跨代遗传/表观遗传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建立了孕前-孕期-婴幼儿多中心整群随机儿童肥胖干预的国际合作健康生命轨迹队列,辅助生殖技术出生队列,结合生殖/遗传新技术创新和临床转化,从生命源头降低慢病风险,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最后强调中西医结合干预手段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的独到之处。


2. “三位一体、双环联动”,大医特色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之路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院)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东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他针对急腹症的治疗,创新性提出SELECT(中西医结合多镜联合微创诊疗)理念,构建中西医结合微创诊疗胆胰疾病一站式平台及诊治体系。尚院长分享了大连医科大学的建校由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历程,介绍了大连医科大学独具特色的专科-学科-专业、医院-研究院-学院三位一体双环联动学科建设模式以及“班导师”育人机制、“学科集群”、“学科交叉”和“兼职导师、兼职PI”、“引育并举”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打造团队的建设发展经验。


3. 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贺松其教授介绍了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创办历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学院现在仍沿了军事化管理。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取得亮眼成绩,学科体量、科研成果与学科总体评价优异。贺院长深情回顾了多年来与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的兄弟情谊,介绍了基础-临床、中医-西医、科研转化-人才培养结双向奔赴的综合发展模式。贺院长提到虽是综合性医科大学中的中医药学院,但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也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岭南药用植物园,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草药相关知识。


4. 交叉融合,中西医结合创新团队介绍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学科学术发展中心副主任、特聘教授、上海市地高建创新团队带头人张玉秋教授介绍了其领衔的两期针灸机理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情况,梳理了团队第二期在总学术成果(发表的高水平文章/获得的基金项目/编写教材)、成员个人成果(评选的四青/科创项目获奖)等方面均较第一期的具体进步,介绍了实验平台的建设情况和学术团队今年学术交流的情况。张教授期待团队能有更多交叉融合,产出更多成果。



论坛二 和谐进取,探索中西医结合学术前沿


1. 嘌呤信号:中西医结合学科新方向


嘌呤信号在人体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均有重要作用,并且以嘌呤信号为靶点的治疗手段在临床的应用中已十分广泛。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院长、中国嘌呤信号俱乐部(China Purine Club)共同主席唐勇教授系统阐述了嘌呤信号系统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机遇与新方向。唐教授分享了嘌呤信号的研究热点物质与受体,并且表示关于嘌呤信号的研究及向临床的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能够将团队的研究应用于临床。


2. 清热解毒方药治疗肺部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与药效物质


呼吸系统的病毒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对病毒变异、细菌耐药、合并感染等临床治疗难点,清热解毒中药为治疗呼吸系统的病毒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主任、学科学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陈道峰教授介绍了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提出调控“肠-肺”轴、抑制补体过度激活等是清热抗炎的重要途径。


3. 癌症NK细胞免疫治疗与中医药免疫调控


  上海中医药大学朱诗国研究员(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介绍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前沿研发进展,梳理了中医药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及可观应用前景。


4. 中医证候基础的信息系统性探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骆欢欢研究员提到证的概念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始,列举众多湿证相关中医古籍内容,从多种基础证候利用信息学最前沿技术与方法进行系统性探索,取得创新进展。


5. 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改善PIH大鼠胎盘滋养层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乔海法教授介绍了耳迷走神经刺激的治疗手段改善妊娠高血压大鼠胎盘滋养层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内在机制,并介绍了陕西中医药大学在神经科学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概况。


6. 电针“天枢”穴的减肥降糖效应及自主神经机制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斌教授长期致力于电针“天枢”穴的针刺效应研究,讲述了电针“天枢”穴后的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的交感神经变化,强调电针的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最后实现电针“天枢”穴的减肥降糖效应。


7.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评价及基于影像学的疗效预测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赵凌介绍了团队以偏头痛为研究对象,围绕穴位效应特异性,开展了针刺不同穴位防控偏头痛发作的随机对照研究、针刺不同刺激量对偏头痛临床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预测影像学研究等,系统构建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框架,验证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神经网络机制,为回答“穴位效应特异性是否存在”等国际学术争议提供了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



8. 通督调神法在郁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陈永君教授从“郁病治疗的腧穴配伍规律”“通督调神针法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通督调神治疗精神类疾病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通督调神针刺法在郁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提出针刺督脉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异常突触传递和受体水平,改善突触可塑性,减轻炎症反应,调节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神经内分泌网络等方面以治疗郁病。


9. 针灸始动因素与效应机制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机能研究室主任兼科研处副处长高昕妍研究员课题组近年来借助在体钙成像技术对针灸刺激的外周神经纤维有着深入的研究。她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针灸刺激因素研究中获得的成果,首先以“钟不扣不鸣”和“钟不扣自鸣”为引子,提出了“针灸激活了什么?”“疾病敏化了什么?”两个问题。然后,通过在体背根节钙成像技术研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群的响应特征,分析了针灸的机械刺激、捻转角度以及热刺激温度等因素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最后,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中心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董竞成教授对活动进行了精彩总结。学科骨干、中西医结合结合学系师生、来自浙江等地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同道等全称参与了本次论坛活动。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领域的领路人和针灸机理、临床研究领域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学科学术交流气氛热烈,学贯中西,和谐进取,为多方联动、内连外合、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童小雨、王彦青

图/孙国根、毛应启梁、郑嘉元



williamhill官网中西医结合学系 copyright © 2014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