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恒心·信心——做全国基础医学“引领者”,做“双一流”建设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7-10-18

        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名列其中。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在2007年入选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2015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院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这一目标,正抓紧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集聚建设多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打造“亚洲一流医学中心”,致力于成为亚洲医学科研创新的策源地。

        一、不忘•初心:夯实平台是引领创新驱动的坚强保障

        创新是基础医学的气质和传统。目前,基础医学院拥有12个系,以及包括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糖复合物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16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持续性感染与疾病创新引智基地”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坚实的研究平台是基础医学创新的基础。

        科研平台要成为创新的策源地,除了硬件条件,更需要拥有创新塑造的理念方向。基础医学院以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顶尖水平为标杆,聚焦现代社会困扰大众的五大临床疾病,凝练出“脑功能和脑重要疾病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持续感染机理及对策研究”、“心血管疾病、代谢相关性疾病和肿瘤的基础医学研究”和“医学形态学研究”等学科着力方向,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学科体系。 

        2012-2017这五年间,基础医学院获国家级科研项目近500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近100项,到位经费近5亿;在Cell、Nature、NEJM、Lancet等国际顶级及一流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影响因子>10);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转让或授权使用专利6项。着力提升学院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图2)

        二、持之•恒心:民生健康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基础医学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基础医学院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在病原微生物持续性感染、新发/再发传染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机制、干预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创新性学术成果:

       针对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研发的“乙克”,进入三期临床试验,是国际上首个治疗性乙肝疫苗;

       与国家疾控中心联手鉴定人感染H7N9毒株,是全球首例;

       提出基于病毒进入抑制剂的蛋白类病毒灭活剂的概念,并成功研制出可阻止艾滋病毒、SARS冠状病毒、乙肝病毒、寨卡病毒、H7N9流感病毒等进入宿主靶细胞的多肽或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是首次提出,并成功实践;

       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乙酰化对代谢酶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肿瘤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为肿瘤代谢的修正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潜在靶点;

       快速研发出抗MERS冠状病毒的多肽、单抗和亚单位疫苗,为我国快速应对突发传染病提供了技术储备;

       研发了阻断人乳头瘤病毒(HPV)粘膜感染的抑制剂,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       在恶性肿瘤早诊和筛查方面取得突破,使肝癌、肺癌等五种高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度超过86%,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首次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及其相关衍生物,可以降低动物体重、改善代谢、维持糖代谢稳态、改善糖尿病相关症状,为肥胖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基础研究要成为创新的源动力,除了学术成果,更需要拥有能创新转化的民生项目。2012-2017这五年间,基础医学院牢牢把握科研成果转化趋势,把基础医学的创新成果真正落到关系民生福祉的临床产品上,科研转化成果突出。

 

        学院病原微生物团队,自主研发的JB蛋白制剂在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上获得显著疗效。目前,已成功开发出治疗高危HPV感染预防宫颈癌的产品,对女性阴道HPV病毒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已上市销售,并应用于全国数百家医院,2016年市场终端销售额超过3亿。近期,对该蛋白制剂的临床试验显示,其还可用于低危型HPV引发的尖锐湿疣的治疗,治愈率达80%以上,且显著降低复发率,近期获得药监局新适应症批准。另外,该团队所研发的可同时阻断艾滋病病毒(HI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于JB蛋白的新型生物润滑剂也正式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将于近期上市销售。

        学院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团队,将古老的人体解剖学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目前,在人脑生物力学建模、高精度空间配准和增强现实导航等方面取得理论突破,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手术导航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证明,该产品能提高使肿瘤切除率提高86.7%,使术后并发症降低12.1%。同时,因该产品功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迫使国外同类产品大幅降价50%,为国家节省了数亿元的医疗器械购置费。 

        当前,学院还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也正在转化过程中,学院也将进一步形成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医药产品、技术开发的转化医学模式,促进基础研究转化落地,造福民生健康福祉。

        三、永葆•信心:卓越人才是提升创新能级的力量源泉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基础医学院是全校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师资培养以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也是全校高级医学人才的孵化基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决定了基础医学院发展建设的高度和广度。

       基础医学要成为创新的效应场,除了人才集聚,更需要拥有创新精神的砥砺加持。学院秉持“党管人才”这一原则,在去年制定了《创新人才引进计划》,颁布了《创新人才建设白皮书》,计划到2020年,集聚一批把握国际科研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科研骨干人才。同时,学院致力于营造吸引人、凝聚人、培养人的人才发展环境,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仅使全球卓越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更让科研人员能融入一个团队,能支撑一个团队,能引领一个团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地标,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作出基医人更大的贡献!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基础医学院自1955年建院以来,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始终秉承“为人群服务”的建院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未来,基医人会继续紧扣医学科技的国际前沿,用一个又一个的医学创新,推动医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追求卓越、引领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