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朱毅教授应邀做客上医学者论坛,在东一号楼二楼报告厅做了题为Mechanotransduction-Shear Stress and Endothelial Heomostasi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孟丹教授主持,基础医学院汤其群院长、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陈思锋教授特邀出席本次讲座。
朱毅教授,于2003年2011年期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任教授,2012年起赴天津医科大学任副校长。朱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包括Nature、PNAS、Circ Res等。其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指导专家组组长,并兼任《Frontiers in Vascular Physiology》等杂志的编委。
朱毅首先从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讲起,当动脉内壁积聚脂肪、胆固醇、钙或其他物质形成斑块,随着时间的增长便会引起血管壁的增厚和硬化,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风和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后,朱毅还讲述了其与香港中文大学黄聿教授共同研究的经历,他们发现一种名为YAP/TAZ的转录调控因子的活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炎症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自然科学综合性杂志《natrue》。
朱毅教授重点介绍了“YAP/TAZ’与炎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他首先讲解了基本理论——人体血液的流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式分为层流和湍流,人体内的正常的血液循环在正常的情况下属于层流形式,是一种规则的运动,而在血管分支处由于创伤或者外科手术造成的血流扰动而会造成湍流。其研究指出,血液与血管内壁的摩擦力(又称“剪切应力”)会抑制YAP/TAZ的活性,从而减弱了促进炎症反应发生的JNK信号传导和相关炎症基因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反之湍流则会增加YAP/TAZ的活性,从而会造成炎症的发生。
doi:10.1038/nature20602
其研究结果证实抑制YAP/TAZ活性有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为临床筛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
此外, 朱毅还讲了几个自己做实验中的趣事,其幽默风趣的讲座风格,赢来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在深入浅出的讲座之后,对于师生们提问,朱毅也一一作答,关于“基础医学如何与临床接轨?如何把基础研究的论文成果转化为能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朱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并以YAP/TAZ为例对开发新药作出展望。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