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院袁正宏、雷群英教授领衔的项目分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5-03-04

         2014年12月30日,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教育部发布“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复旦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自然科学二等奖7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我院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袁正宏教授领衔的项目 “乙型肝炎病毒与I型干扰素系统相互作用的新机制”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雷群英教授领衔的项目“乙酰化调控肿瘤代谢”分获自然科学一、二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工作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奖(包括推广类)和专利奖四个奖种。其中,推荐自然科学奖要求主要论著必须是2013年10月31日以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专著,并得到了同行学者的相应评价。

 

        获奖人与项目简介:

        袁正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卫计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 “97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等荣誉,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多年来围绕机体天然免疫在肝炎病毒持续性感染建立、维持及清除中的作用,及肝炎病毒基因复制及致病机理开展研究,已形成了具有特色、处于国际前沿、以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和体系。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N Engl J Med,Lancet,Nat Immunol, Hepatology,PLoS Pathog,J Virol,J Biol Chem等国际学术刊物。作为负责和主要人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获国际和国内专利多项。

        获奖项目简介:

        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持续性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和复制的关键免疫防线,其中IFN-α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但仅约30-40%的患者对IFN治疗有应答。因此需阐明IFN如何构筑抗HBV防线,以及HBV以何种方式拮抗IFN-α并建立持续性感染的机制。袁正宏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基于上述科学问题,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技术,对IFN和HBV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IFN-α可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等肝非实质细胞、分泌可携带具有抗病毒作用蛋白、mRNA、miRNA的外体(Exosome),并通过内吞的方式将它们转运到HBV感染的肝细胞中发挥抗病毒作用;另一方面,发现HBV编码的多聚酶蛋白可抑制肝细胞模式识别通路介导的干扰素诱生和干扰素效应通路,及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抑制TLR9介导的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产生IFN-α,深入阐明了HBV拮抗逃逸干扰素系统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优化了IFN-α治疗的新策略,构建了可特异性靶向HBV基因组的工程核酶,筛选获得了与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疗效相关的血浆miRNAs谱,为实现临床上干扰素的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雷群英,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主任、教育部代谢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十大青年女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和上海三八红旗手。共主持国家杰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课题10 余项。利用现代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手段长期致力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Hippo-TAZ 信号通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及其生理病理效应,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SCI 论著30余篇,包括Science、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等,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著14篇;合作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五)和明治生命科学奖的杰出奖(第一)。

        获奖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近年来肿瘤发生率的明显上升。除了表观调控、老年化、环境和食物等因素外,其实有一个重要因素-代谢在肿瘤发生的作用曾一度被忽略了。2011年Wenburg先生把细胞代谢异常列为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肿瘤发生的因素很多,其中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正常细胞在代谢异常造成的持续应激下会渐进地形成肿瘤细胞。因此肿瘤代谢是肿瘤研究的前沿领域,肿瘤代谢调控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意味着干预肿瘤的新机遇,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本项目组自行研制成功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多个代谢酶位点特异性的乙酰化抗体,在代谢酶的乙酰化调控肿瘤代谢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代谢酶的乙酰化调控通过影响肿瘤细胞代谢,从而干扰肿瘤细胞生长”观点,对肿瘤防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进一步的机制研究项目组还发现,乙酰化通过多种分子机理调节细胞内代谢酶的功能, 如干扰酶活、促进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阻断蛋白质的泛素化、影响其四聚体和二聚体之间的转换、影响代谢酶的定位等多种机制来完成对代谢酶功能的精细调控。这一系列重要的发现揭示了肿瘤代谢调控的新机制,为代谢修正治疗肿瘤带来曙光。

来源:基础医学院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