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会议分为会前工作坊、主旨报告、专题研讨会、辩论会、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6个环节,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朱畴文教授、上海医学院鲁映青教授等亲临指导。
工作坊(Workshop)
主旨演讲(Keynote Speech)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Wilkes教授作为第一位主讲人,介绍了PBL教育模式的革新用途。他指出,PBL模式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创立并迅速进入欧美地区。相较于以学科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他们更推崇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极少地聚焦在技能、操作、行医态度、以及有创新的问题革新。而PBL模式恰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益补充。但他同时表明,该模式也有明显的缺点。故PBL学习模式只是医学教育与学习模式中的一站,仍将向前发展,不会固守。
专题研讨会(Symposium)
作为大会的主体内容,共四场分两天进行。参会人员共同听取来19场报告。来自日本的Kozu教授作为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以及第一场专题研讨会的组织者,以日本的医学教育为例,介绍了四十年来PBL学习模式在日本的发展。他将这种模式形象地比喻成改变医学教育的扳机,将引领新的医学教育改革浪潮。在日本,这种模式已经被认可也广泛实施,尤其是对技能的培训。他重申了实施的挑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确定PBL模式的要素,同时根据学校的需要选择特殊的成分;将PBL纳入整合式的医学课程;区分PBL和指导课(Tutorial)的区别;突出自我学习;采纳“增长型PBL”,令医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建立适合的PBL教育模式的评价系统;为该模式的优势性寻证。之后,围绕着“PBL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的第一场研讨会主题,演讲嘉宾依次介绍了印度尼西亚、北京大学医学部的PBL模式的发展。新加坡的Tan Oon-Seng教授独创地从PBL教师的培训角度谈及该模式的发展。
其余三场研讨会的主题分别是“PBL多样性:承诺,改变和妥协”、“PBL有效性:亚洲地区的自省和远瞻”、“从PBL经MPL到IPL:循证医学和伦理”。值得提出的是,第二场关于PBL多样性的研讨会,不仅是一次讨论,也是一次听取亚太各地PBL发展情况与观点的汇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区的代表发表了自己对于PBL的理解与建议。来自台湾的关超然教授指出在大陆地区存在将“PBL”解读为“PBL教学”,忽视其本质实为learning(学习)而不是teaching(教学),PBL的意义是在于如何指导医学生去学习,而不是老师如何去教导;所有的关于PBL的讨论都应该是围绕着如果让学生学习。
而在关于PBL有效性的研讨会上,来自夏威夷的Prof. Tam,在谈到导师问题时指出,他本人在夏威夷的医学院每班学生是60人左右,而导师有80人。世界各地也都普遍是导师多于学生,而中国大陆医学院校招生众多,存在导师配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他建设性地提出可以请 “高年级”参与带教,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场专题研讨会作为大会的主体内容,对PBL起着最主要的推进作用。尽管形式为一人主讲,但每场都设有提问评论环节,交互式的学习讨论和质疑,可以明显体现出各地思想的碰撞。
辩论会(Debate Session)
辩论会是本次研讨会的特色之一,两场辩论会分别以“杂合型PBL是否是PBL无效的主要原因”以及“PBL是否对临床训练有用” 为主题。在辩论中演讲者们阐释自己的观点,摆出论据,对大家既有观念提出质疑,讲演的过程中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理念的交锋。辩论会虽然激烈但不失幽默。辩论的胜负是次要的,其意义在于通过思辨进一步厘清观念,反省现状以指导未来的方向。
口头报告(Oral Session)
口头报告分两个时间段6个分会场进行。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共38篇论文在口头报告环节中进行了交流发言。6场报告主题各不相同,包括:“病案设计和电子化PBL”、“评估与效能研究”、“PBL的创新应用”、“学生的视角”、“PBL和课程改革”以及“导师的角色和培训”。
27日下午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夏景林教授主持,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管理分会主委、武汉大学副校长冯友梅教授做闭幕致词。Kozu教授向口头报告优秀表现奖获奖者颁奖。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洪焜龙、香港大学教授CHAN, Lap Ki、菲律宾大学Nemeul教授、上海医学院PBL课程核心组成员刘晔老师、上海医学院0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胡佳倩等十人获奖。williamhill官网副院长、PBL课程负责人钱睿哲教授当选为亚太健康科学PBL协会的执行主席。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关超然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并向主办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筹备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其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研讨会聚集了众多PBL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来自亚太各地区的关心医学教育的参会人员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巩固了PBL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为拓展其在多领域应用创造了条件。研讨会也向国内外教育同行展示了我校在医学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成绩,对国内医学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具有促进作用。
通讯员:王睿 刘晔